二十日发都门二十三日次颍昌过故府张几仲旧居

入门见华屋,怆然伤我神。
堂堂想平生,英气犹逼人。
园花与槛竹,种植手自亲。
爱之不忍触,欲去辄逡巡。
缅怀大观初,幕府参下宾。
前驱列貔虎,后乘邀徐陈。
纵猎辕门晓,赋诗瀛台春。
何曾有天骄,安若儿女驯。
至今帐下吏,往往驱朱轮。
凄凉十年内,梓树忽轮囷。
惟馀一书记,白首走埃尘。
猥忝刺史符,愧彼吏与民。
公门那敢辱,往戒犹书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二十日发都门二十三日次颍昌过故府张几仲旧居》是宋代诗人赵鼎臣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赵鼎臣,字承之,号苇溪翁,宋卫城人。哲宗元祐六年进士,绍圣二年复举博学弘词科。徽宗宣和中,以右文殿修撰知邓州,官终太府卿。工诗,与苏轼、王安石诸人相酬和,有《竹隐畸士集》。
  1. 诗歌原文
    入门见华屋,怆然伤我神。
    堂堂想平生,英气犹逼人。
    园花与槛竹,种植手自亲。
    爱之不忍触,欲去辄逡巡。
    缅怀大观初,幕府参下宾。
    前驱列貔虎,后乘邀徐、陈。
    纵猎辕门晓,赋诗瀛台春。
    何曾有天骄,安若儿女驯。
    凄凉十年内,梓树忽轮囷。
    惟馀一书记,白首走埃尘。
    猥忝刺史符,愧彼吏与民。
    公门那敢辱,往戒犹书绅。

  2. 诗歌鉴赏

  • 该诗通过描绘宏伟壮观的宅院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辉煌岁月的回忆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感怀。
  • 诗人在进入故居时,见到的是一片华丽的景象,但随后又不禁感到伤感,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 通过对比昔日的辉煌与如今的萧条,诗人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 诗中的“何曾有天骄,安若儿女驯”一句,展现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 艺术手法
  • 诗歌采用了直白而生动的语言,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 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兴等,使诗歌更具艺术魅力。
  • 通过对故居的描绘,诗人不仅回顾了自己的过去,还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和不安。
  • 诗歌的结构紧凑,情感表达强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 历史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民生凋敝。
  • 诗人通过描写故居的景象,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
  • 诗中的“惆怅”一词,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情,也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特点。
  1. 思想内涵
  • 这首诗不仅是对故居美景的描述,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
  • 诗人在赞美过去的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
  • 诗歌中流露出的对权力的敬畏和对自由的渴望,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声。
  1. 文化价值
  • 作为宋代诗歌的代表之一,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通过对故居的描写,诗人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 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 现代意义
  •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首诗可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 这首诗也可以作为教育素材,用于语文教学和文学欣赏。

《二十日发都门二十三日次颍昌过故府张几仲旧居》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担忧。对于现代人来说,这首诗提供了一种思考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的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