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有长沙之命

安土无南北,论情皆弟兄。
休寻卓庵处,要便打包行。
萍迹虽无定,葵心终有倾。
相望得安健,有使即传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闻有长沙之命》是一首由宋代诗人赵鼎创作的五言律诗。该作品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友人的深切关怀,通过诗歌展现了一种忠诚、团结与希望的主题。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简介
  • 赵鼎是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词人,字元镇,号得全居士,出生于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他的政治生涯颇为显赫,曾担任过右司谏、殿中侍御史等多个重要职位。特别是在绍兴四年,赵鼎被擢升为参知政事,力荐岳飞出师复襄阳,后因政治原因被迫离开相位。
  1. 诗歌原文
  • 安土无南北,论情皆弟兄。休寻卓庵处,要便打包行。萍迹虽无定,葵心终有倾。相望得安健,有使即传声。
  1. 主题解析
  • 忠诚与团结:《闻有长沙之命》中的“安土无南北,论情皆弟兄”表达了一种无论身在何处都紧密团结在一起的情感,体现了作者对朋友之间深厚情谊的重视。
  • 忧国忧民:“休寻卓庵处,要便打包行”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与担忧,暗示了他对当前政治局势的不安全感以及为国家安定而奔走的责任感。
  • 希望与期盼:“相望得安健,有使即传声”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希冀和期盼,希望朋友们能够安全安康,同时传递着希望和信心。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闻有长沙之命》作为赵鼎的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是了解南宋时期文人思想和情感状态的重要文献。
  • 艺术特色:该诗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情感表达,展示了宋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闻有长沙之命》不仅展现了赵鼎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卓越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南宋时期文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社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风貌,以及文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