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郑有功游西湖二首 其二

晚觉身名误,悠悠定孰亲。
却回苕水棹,来看武林春。
避地将安往,寻山莫厌频。
百钱挑竹杖,云外踏嶙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赵鼎的《和郑有功游西湖二首 其二》是一首表现诗人对人生哲理思考的诗歌。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在西湖游玩的情景,表达了他对人生、名与利的看法以及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下面将详细解析:

  1. 作品原文
    晚觉身名误,悠悠定孰亲。
    却回苕水棹,来看武林春。
    避地将安往,寻山莫厌频。
    百钱挑竹杖,云外踏嶙峋。

  2. 诗意解析

  • 身名误:暗示着名利场中的挣扎和迷失,反映了诗人对于身外之物的超然态度。
  • 悠悠定孰亲:“悠悠”意味着长久而不确定的时间,“定孰亲”则表达了对确定性的追求,即寻找真正亲近的人或事。
  • 却回苕水棹:苕水是指苕溪,这里指返回到自然中去,享受宁静的生活。
  • 来看武林春:武林是指杭州,春天的景色让人感到生机勃勃。
  • 避地将安往:面对困境时选择何处为家,体现了诗人的处世哲学和对安定生活的追求。
  • 寻山莫厌频:频繁地寻找山水之间的宁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
  • 百钱挑竹杖:用一百文钱购买一根竹杖,既体现了诗人的经济观念,也表达了他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 云外踏嶙峋:在云雾缭绕的地方行走,欣赏崎岖不平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探险和挑战的渴望。
  1. 历史背景
  • 宋代:诗作的创作时间属于中国历史上的宋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较为开放,文人墨客多有咏史怀古之作为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时代的关注和思考。
  1. 艺术特色
  • 意境高远:诗歌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 语言朴实:诗歌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使得诗意更为直接和易于理解。
  1. 文化价值
  • 哲理思考:诗作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诗人对于人生、名利等哲学问题的思考。
  • 文学价值:作为宋代诗歌的代表之一,赵鼎的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赵鼎的《和郑有功游西湖二首 其二》不仅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诗,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美学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同时也能够深入思考个人的生活和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