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虚斋劝农十诗 其七

酡颜醉客玉西东,半湿尘衫上翠空。
邹谷虽寒应解黍,朱车面面是春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虚斋劝农十诗·其七》是宋代文学家郑清之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品背景
  • 作者介绍:郑清之,南宋大臣,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出生于今浙江宁波的庆元道。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曾中进士及第,并在官场上历任多个要职,包括光禄大夫、左、右丞相等。
  • 劝农活动:郑清之参与并支持了当时的农业劝导活动,这些活动在宋朝时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他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农业和农民生活的关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
  1. 诗歌原文
  • 原文:《酡颜醉客玉西东,半湿尘衫上翠空。邹谷虽寒应解黍,朱车面面是春风》。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郑清之的诗歌语言清新脱俗,富有哲理性,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比喻社会现象和人生感悟。他的诗句简洁而意蕴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 意象运用:在《和虚斋劝农十诗·其七》中,诗人以酒色、尘土和黍米等为意象,巧妙地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对农民劳作的理解和尊重。这种意象的运用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意境美,也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生动的动态感。
  1. 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精神:郑清之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宋代社会风貌的体现。通过他的作品,可以窥见那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文景观。
  • 传承国学:郑清之的作品不仅是古代文学的珍宝,更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献的研究与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
  1. 创作背景
  • 劝农活动的兴起:在宋代,随着农业生产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开始重视农业的发展,鼓励农民耕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墨客积极参与到劝农活动中,通过诗歌等形式表达对农业的支持和对农民的敬意。
  • 政治背景:郑清之的政治生涯颇为复杂,他曾在南宋末年担任过宰相等重要职务,但后来因政治原因退出政坛隐居。这样的经历让他有机会深入思考国家和民生问题,从而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郑清之的《和虚斋劝农十诗·其七》不仅是宋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通过深入研究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水平,还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