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即事简二友 其二

举头但觉云头闇,移脚何曾雨脚乾。
衣裌未便时衣褐,薄寒浑作晚秋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中即事简二友·其二》是宋代诗人郑清之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郑清之,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郑清之在政治舞台上活跃,曾担任过多种官职,其文学成就亦不容忽视。他与陆游、范成大等文人有过交往,并在文学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1. 诗歌原文
    举头但觉云头闇,移脚何曾雨脚乾。
    衣裌未便时衣褐,薄寒浑作晚秋看。

  2. 诗歌解析

  • 首句“举头但觉云头闇”:表达了作者在雨中抬头所见的景象,暗示着天空中的云层浓密到几乎遮蔽了阳光,这种自然景观的描绘,使得整个氛围显得更加阴郁和沉重。
  • 次句“移脚何曾雨脚乾”:此句进一步强调了天气的变化无常,即使是在下雨,地面的雨水也未必干涸,这种对比加深了雨中即景的不确定性感。
  • 第三句“衣裌未便时衣褐”:这里的“衣裌”指代古代的一种轻便衣服,而“时衣褐”则可能意味着由于天气转凉,人们换上了较厚的衣物。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也间接体现了雨中带来的微凉感。
  • 末句“薄寒浑作晚秋看”:通过使用“薄”字来形容寒冷的程度,传达了一种秋天般的冷意,而“浑作晚秋看”则将这种寒意放大,让人感受到一种深秋的气息,同时也暗含了时间流逝的感觉。
  1. 艺术手法分析
  • 郑清之在创作中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隐喻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幻。例如,云层的昏暗与雨水的未干,可以视为世事变迁的象征;而季节的转换则反映了时间的流逝。
  • 诗中使用了生动的意象,如“云头闇”、“雨脚乾”,以及“衣裌”和“薄寒”,这些词语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场景。
  1. 文化背景探讨
  • 宋朝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常常借诗词来表达自己对时局的感慨和个人的情感体验。郑清之作为当时的一位官员,他的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 《雨中即事简二友·其二》的创作背景同样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通过这首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敏感反应。

《雨中即事简二友·其二》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象的诗歌,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社会乃至自然的哲思和感悟。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文学追求和艺术风格,也可以从中窥见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