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岩万壑自秋春,静处观山能几人。
叠得假山人竞看,世间宜假不宜真。
家园即事十三首 其四
介绍
郑清之的《家园即事十三首 其四》是一首宋代的诗歌,出自于《安晚集》。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作者介绍:郑清之(1176年—1251年),字文叔,号安晚,庆元路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人。他是一位南宋时期的大臣和学者,也是一位文学家。郑清之在宋宁宗嘉泰二年中进士,曾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后因直言进谏而退居山林。
诗歌原文:《家园即事十三首 其四》千岩万壑自秋春,静处观山能几人。叠得假山人竞看,世间宜假不宜真。
诗歌注释:这首诗的注释表明,郑清之通过描写千岩万壑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他对山水之美的欣赏和对真实自然的向往。他认为,虽然人们可以欣赏到千岩万壑的自然风光,但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观察自然的人却少之又少。而那些堆叠起来的假山,则成了人们争相观赏的对象,这反映出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却忽视了对真实自然的珍惜。
诗歌鉴赏:这首诗的鉴赏指出,诗中的“千岩万壑”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然而,诗人紧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静处观山能几人?”这句话引发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诗人认为,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观察自然的人并不多,这说明人们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往往忽略了对自然的感悟和体验。最后,诗人用“叠得假山人竞看,世间宜假不宜真”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真实的自然,而不是沉迷于虚假的事物。
这首诗也反映了郑清之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他在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提出了对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他鼓励人们去追求真实的自然,去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去体验人生的丰富多彩。
《家园即事十三首 其四》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哲理的作品。它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生活态度的思考。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值得人们反复品味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