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乡十二首 其七

万里和风眼底回,陶陶乐土隔飞埃。
暖浮花思春初透,红涨霞纹潮正来。
长驻童颜驱老去,不教玄鬓受愁催。
举头阊阖手能摸,更欲乘风过九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醉乡十二首 其七》是宋代诗人郑思肖的作品。此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 作品原文
  • 原文:万里和风眼底回,陶陶乐土隔飞埃。暖浮花思春初透,红涨霞纹潮正来。长驻童颜驱老去,不教玄鬓受愁催。举头阊阖手能摸,更欲乘风过九垓。
  1. 诗意解析
  • 陶陶乐土:指一种理想的、快乐的生活状态,诗人渴望能够远离尘世的纷扰,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中。
  • 童颜:形容人年轻、健康,诗人希望自己能够保持年轻的容颜,不受岁月的侵蚀。
  • 阊阖:古代传说中天门的名称,这里借指仙境,诗人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达到那个理想的境界。
  • 举头:抬头仰望,表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 乘风过九垓:形容诗人希望能够超越世俗,实现自己的理想。
  1. 作品赏析
  • 意象丰富:《醉乡十二首 其七》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如“万里和风”、“陶陶乐土”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 语言优美: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
  • 寓意深刻:通过对理想生活的描绘和对现实的批判,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此诗作于宋代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常常借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 作者生平:郑思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词多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理想的追求。
  • 文化传承:作为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郑思肖的作品在弘扬国学文化、传承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作品影响
  • 文学价值:《醉乡十二首 其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现了郑思肖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 后世评价:历代以来,人们对《醉乡十二首 其七》的评价都非常高,认为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 文化传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郑思肖的作品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醉乡十二首 其七》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状,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