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老姥磨铁杵欲作绣针图

欲化龟蛇生圣胎,骊山微意孰能猜。
纯钢一块都磨尽,不信纤毫眼不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骊山老姥磨铁杵欲作绣针图》是宋末元初诗人郑思肖所创作的七言绝句 。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作者背景以及其艺术特色:

  1. 作者简介
  • 郑思肖(1245—1308),字所南,号忆翁,福州连江人。他出生于南宋末期,经历了金兵入侵和宋元易代的动乱时期。元兵南下时,郑思肖痛感国事日非,上书皇帝,未获回应,遂隐居不仕。他擅长诗,尤以墨兰著称,在元代灭亡后,不再作土根画。
  1. 作品内容
  • 诗歌原文:”欲化龟蛇生圣胎,骊山微意孰能猜。纯钢一块都磨尽,不信纤毫眼不开。”这是一首充满寓意和哲理的七言绝句,通过老妇人磨制铁杵的故事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追求。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骊山老姥磨铁杵欲作绣针图》以骊山为背景,描绘了一位老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象征着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这种意境深远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思考更深层次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 语言简练:全诗仅用二十个字,但字字珠玑,句句有力。通过对老妇人动作的描写,展现了她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这种简练而富有力量的语言风格,使得整首诗歌显得更加深沉而有力。
  • 象征丰富:这首诗中的“骊山”和“铁杵”都是象征物,它们分别代表着坚硬和柔软、坚硬和柔韧之间的对立统一。老妪磨杵的行为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最终不能化为绣针的结果则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种象征丰富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更广泛的联想空间和思考深度。

《骊山老姥磨铁杵欲作绣针图》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深邃的艺术画卷,它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和现实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值得一读再读,更值得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反思和体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