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不窥园图

西汉诸儒君最醇,无人见面意应深。
三年尽力窥经史,一旦看花了古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董仲舒不窥园图是元代诗人郑思肖创作的一首古诗,诗中描绘了西汉诸儒的勤奋与执着,以及作者对古代文化的深深敬仰和对现实的感慨。郑思肖,字所南,号忆翁、三外,是宋末元初福州连江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文化贡献。

《董仲舒不窥园图》这首诗表达了郑思肖对于古代儒家学者精神的高度赞扬。诗的开篇“西汉诸儒君最醇,无人见面意应深”,就揭示了郑思肖对于儒家学者深沉敬意的缘由。在他看来,那些西汉时期的诸儒们,以其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风范,成为了后世学习的楷模。郑思肖在诗中通过“三年尽力窥经史,一旦看花了古今”这一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这种不懈的学术追求和对知识的热爱,正是郑思肖身上最为显著的文化气质。

郑思肖的诗歌不仅展现了他的个人情怀,也折射出当时社会文化的氛围。南宋灭亡后,元朝统治下的中国面临着文化认同和民族身份的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郑思肖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时代声音的表达。他的诗歌中蕴含着对汉族文化的自信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体现了一个士人在动荡时期的思想觉醒和文化担当。

《董仲舒不窥园图》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古诗,它不仅展现了郑思肖个人的文学才华,更反映了宋代末年至元代初期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冲突。通过对这一经典之作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