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对菊图

彭泽归来老岁华,东篱尽可了生涯。
谁知秋意凋零后,最耐风霜有此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郑思肖的《陶渊明对菊图》是一首充满深意的七言绝句,展现了诗人与菊花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下面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郑思肖(1245年—1308年),字所南,号忆翁、三外野人,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人,南宋末元初著名文人。他少为太学上舍生,后应博学宏词科未果,宋亡后隐居吴下,寄食城南报国寺,不与北人交接。他的诗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尤以《心史》等诗集著称。
  2. 创作背景:郑思肖的一生历经战乱,目睹了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沉浮。他的作品常表达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陶渊明对菊图》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其诗中可见,菊花成为了他寄托哀愁和高洁情怀的象征。在这首诗中,郑思肖通过对菊花的赞美来抒发自己淡泊名利、志存隐逸的情怀。
  3. 诗歌原文
    彭泽归来老岁华,东篱尽可了生涯。
    谁知秋意凋零后,最耐风霜有此花。
  4. 诗歌鉴赏:此诗以陶渊明自比,表达了他对菊花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彭泽归来老岁华”暗指诗人晚年返回故里,而“东篱尽可了生涯”则表达了他放下世俗纷扰、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最后两句“谁知秋意凋零后,最耐风霜有此花”则揭示了诗人对菊花坚韧不拔、傲视风霜的精神品格的高度赞扬。这种精神品格正是历代画家笔下反复出现的绘画题材。

《陶渊明对菊图》不仅展现了陶渊明与菊花之间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郑思肖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赞颂,更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思考。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美的追求与表达,以及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超然和从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