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烈餐石髓图

五百年方开此山,寒光浮暖湿而乾。
明明正是洪蒙髓,只恐凡人不肯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郑思肖的《王烈餐石髓图》是宋末元初时期的作品,属于七言绝句。下面将对该诗进行详细解析:

  1. 作者简介
  • 郑思肖,字所南,号忆翁、三外野人,福州连江人,是宋末元初时期的诗人和画家。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元兵南下后,他因痛国事日非而上书皇帝,但未被采纳。
  1. 诗歌原文
    五百年方开此山,寒光浮暖湿而乾。
    明明正是洪濛髓,只恐凡人不肯餐。

  2. 诗意解析

  • “五百年方开此山”:这句话表达了时间的漫长与稀有,暗示了某种珍贵或者难得一见的事物或景象。通过使用夸张的手法,传达出对某种珍贵事物的珍视和期盼。
  • “寒光浮暖湿而乾”:这里的“寒光”可能指的是某种冷色调的光影效果,而“浮暖湿而乾”则描绘了一种温暖湿润而又干燥的氛围。这种对比可能象征着事物的内在特质与其外在表现之间的矛盾和统一。
  • “明明正是洪濛髓”:这里的“洪濛髓”可能是对珍贵之物的比喻,意指这种事物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此物的重视和敬畏之情。
  • “只恐凡人不肯餐”:最后一句表达了一种担忧和忧虑,担心普通人无法理解或欣赏这种珍贵的事物。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1. 艺术风格
  • 郑思肖的画作以墨兰为主,他的书法亦独具一格,擅长用笔挥洒自如,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王烈餐石髓图》中,通过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他对珍稀事物的珍爱以及对世俗偏见的批判。
  1. 历史背景
  • 这首诗作创作于元朝初年,当时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郑思肖的创作往往带有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

《王烈餐石髓图》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的诗歌,也是郑思肖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特点以及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