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霅春深花满溪,一钩翻动碧琉璃。
蓑衣箬笠尽有意,不到斜风细雨知。
张志和渔父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张志和渔父图》是一首宋末元初诗人郑思肖创作的七言绝句,并非画作。这首诗描绘了张志和的渔父生活状态,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渔夫在自然中的悠然自得,以及他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以下是关于郑思肖、张志和及其画作的介绍:
郑思肖简介:郑思肖,字所南,号忆翁,又号三外野人。他是福州连江人,生活在宋末元初时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尽管在元兵南下时痛感国事日非,但郑思肖并未直接介入政治斗争,而是选择隐居生活,并在吴下寄食,以诗歌表达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作品风格:郑思肖善诗,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故国的眷恋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郑思肖的诗作中不乏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政治氛围的作品,其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尤其是他的一些诗作在民间广为传颂,成为后世研究宋代社会的重要文献之一。
《张志和渔父图》背景:《张志和渔父图》的创作背景是在元代,这是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统治全国的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汉族文人的地位受到极大挑战,许多人被迫转入其他领域,同时也出现了一股强烈的退隐大潮。在这样的背景下,绘画中的渔父形象开始增多,成为一个重要的艺术题材,而张志和的渔父形象则被后人广泛引用和效仿。
《张志和渔父图》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诗歌,它不仅反映了张志和的渔父生活状态,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通过对郑思肖及其《张志和渔父图》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和谐与人文情怀的重视,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