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偶成五绝 其三

郡县荒芜哭暮笳,凭高望不见天涯。
如今挥泪洒枯木,南国春回生紫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日偶成五绝 其三’是郑思肖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述春天景象和诗人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无奈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郡县荒芜哭暮笳,凭高望不见天涯。
    如今挥泪洒枯木,南国春回生紫华。

  2. 诗歌赏析

  • 第一句解析:首句“郡县荒芜哭暮笳”,描绘了一片荒凉的景象,郡县荒芜意味着战乱后的萧条,暮笳声则增添了一种凄凉感,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战争与哀痛。
  • 第二句解析:“凭高望不见天涯”展现了诗人站在高处,远眺而不得见的情景。这种远眺不仅是视觉上的,更是心灵上的远观,表达了诗人的失望和无力感。
  • 第三句解析:“如今挥泪洒枯木”,诗人用“挥泪”形容自己内心的悲伤和绝望。在春天来临之际,本应生机勃勃,但诗人却因国破家亡而感到悲痛欲绝,泪水洒落在枯萎的树木上,象征着生命的消逝和希望的破灭。
  • 第四句解析:“南国春回生紫华”,最后一句诗表达了春天的到来和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同时暗示了尽管国家遭受重创,但春天的力量能够带来新生。这里的“紫华”指的是紫色的花朵,通常象征美丽和希望,反映了诗人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仍不失乐观的态度。
  1. 主题思想
  • 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不安。在诗中,春天虽然是生命的象征,但在乱世中却显得无力和短暂,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悲观态度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 诗中的“郡县荒芜”和“挥泪洒枯木”等意象,传达了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深刻的历史感。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郑思肖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体验,还折射出了更广泛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
  1. 艺术特色
  • 诗歌采用传统的五言绝句形式,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这种形式使得诗歌更加凝练,便于读者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 在语言表达上,诗人采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如“郡县荒芜哭暮笳”,“凭高望不见天涯”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春天的描述,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反思和情感的抒发。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盼。
  1. 历史背景
  • 郑思肖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乱和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在那个时代,文人常常面临着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双重压力。郑思肖的诗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普遍心境。

‘春日偶成五绝 其三’不仅是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诗歌,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化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