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花分韵得鸿字

借水开花体态丰,护畦寒日玉珑璁。
素槃黄盏清尊并,绿箸青簪白发同。
楚楚凌波明振鹭,翩翩遵渚洁飞鸿。
断肠莫赋招魂句,我政怜渠趣未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仙花分韵得鸿字》是宋代诗人刘学箕的作品。下面是对《水仙花分韵得鸿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刘学箕,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1192年前后),字习之,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刘子恽之孙。生平未仕,但游历颇广,曾“游襄汉,经蜀都,寄湖浙,历览名山大川,取友于天下”。他的诗歌多表现出一种闲适超脱的人生态度。

  2. 作品原文
    水仙花开放时姿态丰盈,像是凝结着寒冷日子里的玉珠(左边是王字,右边是忽字)。

  3. 作品鉴赏

  • 艺术手法:《水仙花分韵得鸿字》在艺术上采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将水仙花比作凝结的寒日中的玉珠,通过这种形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充满了画面感和诗意。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豁达态度。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1. 作品背景
  • 这首诗作的创作背景是在宋代,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相对安逸,有机会游历名胜古迹,与各地文人雅士交流思想感情。这种背景下,诗歌成为了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重要媒介。
  • 《水仙花分韵得鸿字》的创作,反映了当时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到理解和感悟。

刘学箕的《水仙花分韵得鸿字》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不仅可以领略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赞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