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律师,了无上乘。
律彼后生,约束如绳。
我煞叩师,师笑而嘻。
曰我无心,法何所依。
以无心故,说持说犯。
以无法故,横竖钩贯。
我知是师,说本无说。
身心了然,片云孤月。
姜山嵯峨,宛在世外。
访师遗踪,惟铁磬在。
片云出山,孤月丽天。
铁磬不鸣,声满大千。
姜 山静疑院铁磬老师通公真赞
介绍
《姜山静疑院铁磬老师通公真赞》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宋代的苏轼。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期间,拜访了当时任徐州太守的李公麟。两人相谈甚欢,李公麟还赠送给苏轼一幅名为《姜山静疑院》的作品。为了表达对李公麟的感激之情,苏轼创作了这首《姜山静疑院铁磬老师通公真赞》。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姜山静疑院铁磬老师通公真赞
东坡居士,作《姜山静疑》一诗。余读而叹曰:“噫!有乐乎!”
乃知天壤间不可无此物也。然其用止于击人而已,岂复有加于此者哉?
吾闻古之击磬者,非独以其声清越而娱人心耳也,又以其形长而高,可以坐听;又其声中而不厉,缓而不散,可以卒久而不厌。是以孔子之徒,每游于太山之阴,辄磬焉。
及夫世之为磬者,则皆取其易合而难离者为之,故其声或清以激越,或缓以舒徐,不足以称古人之意而无愧焉尔。
呜呼!今夫铁磬也,形长而质重,声中而不厉,缓而不散,足以称古人之意而无愧焉尔。
乃知古人之作物也,虽欲观其大略,固难尽得也。然其用心之苦,用力之艰,盖不待观而知之矣。
予以比来衰疾日侵,视事益少,常恐后死者之不能及见古人之意也。于是取铁磬置之座隅,以为朝夕听之玩。
既而又自笑曰:“嘻!安得使公麟先生一日从予游乎?则予虽死,尚庶几见古人之意而不尽亡也已。”
乃作歌以赞之云:
“南山崔巍,下有清泉,上有修竹,中有道存,中有佳人,颜如玉。
我行其上,我坐其下,我觞其左,我饮其右,我俯而吟,我仰而歌。
我歌以侑酒,我觞以送客,我觞且吟,我吟且歌。
我歌且颂,我颂且和,我颂古人,我和古人。
铁磬之鸣,声入云汉,云汉之音,洋洋在耳。
公麟先生,听我此言,公不见我之好贤与好善乎?公不见我之慕古人与慕先圣乎?
我之好贤与好善兮,岂徒以娱心而已乎?
我之慕古人与慕先圣兮,岂徒以娱耳而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