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二首 其二

燕支山头秋叶脱,白龙堆下沙如雪。
胶筋漆力胡马肥,骠骑提兵辞玉阙。
万甲光寒若流水,杀气高随鼓声起。
雕弓一发落欃枪,连天氛祲清如洗。
金节牙旗入汉关,捷书晓奏天开颜。
玉麟喷香满瑶殿,黄麾仗里排千官。
小臣拜舞彤庭下,一寸丹心愿摅写。
安边上策古岂无,戒在穷兵事戎马。
但敷文德怀百蛮,边尘不动弓刀闲。
汉人耕种胡人猎,陛下圣寿齐南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塞下曲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下面将对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和艺术特色进行详细分析:

  1. 诗歌原文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 诗歌内容解析
  • 饮马渡秋水:描绘了将军出征时准备渡过河流的场景,体现了战争前的紧张氛围。
  • 水寒风似刀:进一步强调了天气的严寒和战场的残酷,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平沙日未没:描写了边疆黄昏时分的景象,表达了将军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事的担忧。
  • 昔日长城战:回顾了历史上长城之战的情景,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渴望。
  • 咸言意气高:反映了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展现了他们的决心和斗志。
  •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描绘了战后荒凉的景象,表达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对死者的哀悼。
  1. 诗歌背景
  • 这首诗作于盛唐时期,当时唐朝国力逐渐衰弱,边境战乱频发。诗人王昌龄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以及对战争的反思。
  1. 艺术特色
  • 意象生动: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如“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使诗歌的画面感强烈,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 情感深刻: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和对士兵生活的描述,诗人传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尊重。
  • 用词精炼:诗歌用词简洁而有力,如“水寒风似刀”和“黄尘足今古”,都表现出了诗人在语言上的高超技巧。
  • 主题鲜明:诗歌主要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塞下曲二首·其二》是一首表现边关将士生活和战争残酷性的边塞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历史事件的描绘,王昌龄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未来和平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唐代边塞战争的真实情况,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态度,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