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宣溪过早禾渡 其一

雨后斜阳未见晴,晓看红日报窗明。
笋舆十里宣溪路,刬地浓云脚里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宣溪过早禾渡其一》是宋代诗人刘过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雨后清晨的所见所感以及旅途中的景致与心境。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深入探讨:

  1. 作者背景:刘过(1120—约1206年),字改之,号龙山居士,又号唐隐子,祖籍江苏苏州。他是南宋后期著名的文学家、词人,与陆游、陈亮并称“南宋三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具有鲜明的个性,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使作品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2. 诗歌原文

雨后斜阳未见晴,晓看红日报窗明。
笋舆十里宣溪路,刬地浓云脚里行。

  1. 诗意解析
  • 首两句:“雨后斜阳未见晴,晓看红日报窗明。” 诗中开篇即描写了雨后初晴的景象,斜阳透过云层,未能完全驱散阴霾,但已经能从窗户看到外面世界的变化——红日高挂,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到来。这里的“未晴”和“报窗明”都传达了一种等待与期盼的情感,暗示着虽然天气尚未完全晴朗,但美好的事物即将展现。

  • 次两句:“笋舆十里宣溪路,刬地浓云脚里行。” 接着诗人描绘了一幅行驶在宣溪路上的画面,乘坐着轻便的竹制车辆,行进在被浓云环绕的山路之中。这里的“笋舆”指的是用竹子制成的交通工具,而“十里宣溪路”则意味着这段路途遥远且充满挑战。通过“刬地”和“脚里行”这样的动词,诗人生动地刻画出自己在云雾缭绕的环境中艰难前行的情景。

  1. 艺术特色
  • 形象描绘:全诗语言简洁却意蕴丰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旅途风光的独特见解。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雨后初晴景象的描绘,传达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情绪;而在浓云密布的宣溪路上行进时,则流露出一丝孤独和坚毅的精神。

  • 意境营造:诗中的“雨后斜阳”、“红日”、“浓云”等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鲜明、层次丰富的画面,给人以深远的美感体验。

刘过的《自宣溪过早禾渡其一》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眼光,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这首诗不仅值得细细品味,更能够让人从中感受到宋代诗词的魅力和韵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