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京口使君丰郎中 十首 其七

残胡失驭走群雄,人物争归掌握中。
河洛祇今修旧贡,凌烟端合首群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京口使君丰郎中 十首 其七》是宋代文学家刘宰的作品。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简介:刘宰,字天骥,号东山,南宋诗人。他在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考取进士,并历任多个重要官职,但因直言进谏而屡遭贬谪。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政治理想,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质朴。

  2. 诗歌原文:《挽京口使君丰郎中十首 其七》原文如下:“残胡失驭走群雄,人物争归掌握中。河洛祇今修旧贡,凌烟端合首群公。”这组诗共十首,其中第七首为代表作。

  3. 诗歌鉴赏:刘宰的诗歌以简洁明快、意蕴深远著称。在《挽京口使君丰郎中十首 其七》中,诗人通过对国家现状和社会现实的描写,展现了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注和对英雄人物的缅怀。诗句中的“残胡失驭”暗指外敌入侵导致的混乱,“人物争归掌握中”则表达了人们渴望回归稳定局面的愿望。“河洛祇今修旧贡,凌烟端合首群公”进一步描绘了国泰民安的景象,暗示着历史上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应当得到纪念与尊重。

  4. 文化背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社会动荡较多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士大夫往往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忧思,也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影响社会风气和政治走向。《挽京口使君丰郎中十首 其七》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应运而生,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志向的追求。

  5. 艺术特色:从艺术角度来看,《挽京口使君丰郎中十首 其七》的语言精炼而不失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内涵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其中的“万井春回和气满,皇华玉节到淮东”等句子,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田野美景,也寓意着国家的繁荣与和谐。

  6. 历史意义:作为宋代文人的作品,《挽京口使君丰郎中十首 其七》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研究宋代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宋代社会风貌的窗口,同时也反映了文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深入解读刘宰的《挽京口使君丰郎中十首 其七》,可以发现这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载,也是对人性、政治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