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似子期善听,今如祈父不聪。
怕有学人问话,向道老僧害聋。
老病六言十首呈竹溪 其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老病六言十首呈竹溪 其三’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衰老和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需要被详细考察。据记载,刘克庄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至湖南、广东等地,晚年又因直言再次得罪权贵被贬到潮州,生活经历颇为坎坷。这种人生经历使得刘克庄在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的感慨。
诗中的内容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部分。“昔似子期善听,今如祈父不聪”,这句诗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状态,展现了人生的沧桑巨变。昔日的善听与今日的聋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怕有学人问话,向道老僧害聋”,这句话进一步描绘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感。面对外界的好奇与问询,作者只能选择躲避,因为在他看来,世间已无知己,只有老僧能理解他的心声。
“七窍岂堪频凿,百骸渐觉不仁”一句也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忧虑和无奈。岁月在他体内留下了痕迹,让他感到自己的存在不再完整。
诗歌的结构与语言风格也是值得分析的重点。全诗共十句,每句都是独立的小节,相互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却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这种断续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
‘老病六言十首呈竹溪 其三’作为刘克庄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更在人生哲学上给予了人们深刻的启示。它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同时也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勇敢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