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云吹尽月行天,新琢冰轮欠半边。
须信缺中元不缺,便教圆处可长圆。
寒生沙渚雁初下,冷浸纱窗人未眠。
万事虚盈皆此类,几看如镜复如弦。
次陈仲文八月十二夜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造的《八月十二日夜偕客赏木犀八首·其七》。诗中描绘了八月十二夜晚的景象,通过月亮和云朵的形象展现了宇宙的辽阔与深邃。
在诗的开篇,“痴云吹尽月行天”,诗人用“痴云”和“月行天”这两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这里的“痴云”可能指那些看似无目的飘浮在空中的云朵,它们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逐渐散去,留下了明亮的月光在夜空中缓缓移动。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自然界的一种美丽现象,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接下来的诗句“人间雨恨更云愁”,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隐喻地探讨了人生的苦乐、聚散以及宇宙的奥秘。月亮作为天空中的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内心世界,而云朵则是变幻无常的象征,它们的存在提醒着人们要珍惜眼前拥有的。同时,诗中的“月殿仙娥替汝羞”和“与人晴霁作中秋”等句,都透露出诗人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八月十二日夜偕客赏木犀八首·其七》是一首具有深刻寓意和美学价值的作品。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摹和深入思考,传达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情感体验。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宋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也为后人提供了关于自然与人生的宝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