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道中三首 其二

枕底鸡声月影残,摇鞭驱马上巑岏。
路高蜀道九折坂,水急香山八节滩。
茶异雪花生箸底,眼明金雀舞林端。
凌晨只怪貂裘薄,山近天门分外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您提到的《石桥道中三首·其二》是宋代诗人卢襄的著名作品。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卢襄,生活在宋朝,他的诗作多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卢襄的作品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高洁的人格魅力。

  2. 诗歌原文及解析

  • 原文:“枕底鸡声月影残,摇鞭驱马上巑岏。” 枕底下还能听到鸡鸣声,月亮的影子已经残缺不全,摇着鞭子驱马赶往陡峭的山路。这句描绘了夜晚赶路时的景色,通过“枕底”、“月影残”等意象,形象地展现了夜行山路的景象。
  • 解析:这句诗通过听觉(鸡声)和视觉(月影)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孤寂的氛围。诗人通过对这种景象的描述,表达了旅途的艰辛与孤独感。同时,“月影残”暗示了夜色已深,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幽静。
  1. 诗歌鉴赏
  • 在欣赏《石桥道中三首·其二》时,可以感受到卢襄如何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不仅描述了景物本身,还通过这些景物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自由的情感。
  • 诗句中的“摇鞭驱马上巑岏”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以及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这种精神与行为展示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态度。

总结来说, 卢襄的《石桥道中三首·其二》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次心灵与自然对话的体验。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看到诗人如何在平淡中见奇景,在寻常处见真意,从而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