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台五首 其五

荒荒灌木长烟苔,人道吴王此筑台。
一望等闲三百里,未应无见越兵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姑苏台五首 其五”为宋代诗人萧立之的代表作,诗中描绘了吴王筑台的历史遗迹和周边环境。下面将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荒荒灌木长烟苔,人道吴王此筑台。一望等闲三百里,未应无见越兵来。”
  • 译文:荒废的灌木丛覆盖着烟苔,人们传说这是吴王当年修筑的台。从这里远眺,视线所及之处有数百里,难道没有见到越过边境而来的越军?
  1. 历史背景
  • 吴王筑台:此诗提及的吴王是指历史上的吴王夫差。根据史书记载,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而建姑苏台,以观天下之大略。
  • 战略意义:姑苏台不仅是吴国的都城,也是吴王观察敌情的重要军事设施。在《史记》和《国语》等古代文献中均有关于姑苏台的描述,显示了它在当时的战略地位。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的“荒荒灌木长烟苔”形象地描绘了台旁荒芜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一望等闲三百里”则通过远景的描绘,增强了诗句的宏大气势。
  • 修辞手法:整首诗采用了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一望等闲三百里”,突出了姑苏台的雄伟与深远。
  1. 文化价值
  • 反映历史变迁:通过对吴王筑台的描述,萧立之不仅展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还间接反映了吴国与越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的历史变迁。
  • 文学影响:该诗作为宋代文学的一部分,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表现历史题材上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艺术借鉴。
  1. 艺术鉴赏
  • 情感表达:诗中透露出作者对历史遗迹的怀念与感慨,以及对吴越争霸史事的深入思考。
  • 审美情趣:萧立之通过对姑苏台及其周边环境的描写,展现了他对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的独特感知与赞赏。

《姑苏台五首 其五》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承载着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的宝贵遗产。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宋代诗歌的艺术成就以及历史背景下的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