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萤 其一

山中不羡青藜贵,清梦何曾到石渠。
裁得綀囊连夜喜,儿童也学裹衣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囊萤 (其一)》是宋代诗人薛嵎所创作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于山居生活的满足与自得。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作原文
  • 山中不羡青藜贵:此句表明诗人在山中生活,并不羡慕那些世俗的荣华富贵。
  • 清梦何曾到石渠:诗人表示自己虽然生活在山中,但是并没有进入朝廷或者做高官的梦想,只是过着平静的生活。
  • 裁得綀囊连夜喜:这句描绘了诗人用捕来的萤火虫制作了一个小袋子,并因此感到高兴。
  • 儿童也学裹衣裾:诗人发现他的孩子们也在学习制作萤火虫的包裹,这让诗人感到非常欣慰。
  1. 诗意赏析
  • 山居生活的满足:诗中的“山中不羡青藜贵”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赞赏,以及他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满足。
  • 内心的宁静:通过“清梦何曾到石渠”,诗人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体现了他内心的宁静和淡泊。
  • 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诗句“裁得綀囊连夜喜,儿童也学裹衣裾”展现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后代教育的期望。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囊萤 (其一)》作为薛嵎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体现了宋代诗歌的风格,还展示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哲学。
  • 教育意义:诗人对孩子们教育的关心和期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启示人们在追求功名的同时,不应忽视对下一代的培养和关怀。

《囊萤 (其一)》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生活态度的诗歌,更是一幅展现宋代文人精神风貌和文化素养的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哲学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庭、教育和自然的深厚感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