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吟三首 其二

一毫头许便争衡,蛮触寻兵决死生。
山隐等闲收至宝,却无人共老夫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中吟三首 其二》是宋代刘应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诗歌原文与注释
  • 诗句:《山中吟三首·其二》的原文如下:“伏枥已无千里志,卧云聊作一枝栖。”表达了诗人在人生低谷时的无奈与自我安慰,意谓虽无远大的志向,但能以宁静的心态栖息于云端。
  • 注释:这首诗中的“伏枥”指的是驯服马匹,而“卧云”则形容诗人心境如闲云野鹤,悠然自得地生活。
  1. 诗歌鉴赏与赏析
  • 艺术特色:此诗用词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比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 情感表达: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和淡泊,反映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达观态度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1. 作品背景与历史影响
  • 时代背景:宋代是一个政治较为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文人士大夫多有隐逸之志,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 历史地位:刘应时作为宋代诗人,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深刻的哲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了解《山中吟三首·其二》:

  • 创作手法:《山中吟三首·其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伏枥无志”与“卧云闲居”形成鲜明对比,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 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是文学艺术作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向往,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的理念。

《山中吟三首·其二》作为宋代刘应时的代表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而且在文化和历史层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学的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