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方干墓

生前知己人谁是,今日人人识姓名。
葬地不封秋树死,诗坛空在墓山平。
子孙零落行人酹,画像微茫钓渚清。
惟有寒蝉思凄切,别枝依旧曳残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方干墓》是宋朝著名文学家戴栩的代表作品之一,反映了作者对诗人方干及其诗歌成就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展示了宋代文人对于历史人物及文化传统的关注与思考。下面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戴栩,字汉玉,号东山逸史,生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戴栩的文学创作涉及诗词、散文等多种文体,其诗作多以描写自然景致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在戴栩的众多作品中,《题方干墓》是他较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2. 原文节选与赏析:《题方干墓》是一首五言律诗,全文如下:
    生前知己人谁是,今日人人识姓名。
    葬地不封秋树死,诗坛空在墓山平。
    子孙零落行人酹,画像微茫钓渚清。
    惟有寒蝉思凄切,别枝依旧曳残声。
    诗中首联直接提出问题:“生前知己人谁是?”表达了诗人对生前好友或知己身份的探寻和遗憾。接下来“今日人人识姓名”,则是对这一疑问的解答,意味着虽然人们可能早已忘记了他们的名字,但在诗歌的世界中,他们的名声依然被记住。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眼中的墓地景象:“葬地不封秋树死,诗坛空在墓山平。”这里既指诗人方干的墓地因秋日萧瑟而显得凄凉,也暗喻了诗人对诗歌世界逐渐衰败的感慨。后四句则转向对现实与历史的反思:“子孙零落行人酹,画像微茫钓渚清。”描述了诗人对友人后代命运的忧虑以及自己无法亲自祭拜的无奈。最后两句“惟有寒蝉思凄切,别枝依旧曳残声”则以寒蝉的哀鸣作为结尾,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3. 背景与影响:关于《题方干墓》的创作背景,目前并没有详细的文献记载。但从诗中所表现的情感来看,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晚年所作,也可能是在他与方干有过深厚友谊之后,对故人的追忆与哀悼。该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哲宗元祐年间,即1086年至1093年之间。这一时期,戴栩正处于中年阶段,正值其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同时,戴栩也是南宋初年的一位重要文学家。他的诗作在当时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尤其是在南宋时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赞誉。

《题方干墓》不仅展现了诗人戴栩深邃的文学造诣和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也揭示了宋代文人对历史人物及文化的复杂情感。通过深入理解《题方干墓》,可以更好地把握宋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时代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