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向妆台理晓妆,为郎独自制衣裳。
金针入处心俱痛,素线牵时恨共长。
霜户敢辞纤手冷,芸窗思贴弱肌香。
缝成不怪无鸿雁,赢得宵来覆妾床。
缝衣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缝衣诗》是宋代诗人谢幼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谢幼睿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诗歌原文:《缝衣诗》的原文如下:“懒向妆台理晓妆,为郎独自制衣裳。金针入处心俱痛,素线牵时恨共长。霜户敢辞纤手冷,芸窗思贴弱肌香。缝成不怪无鸿雁,赢得宵来覆妾床。”
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一位女子为爱人缝制衣物的情景,从准备针线到最终完成,整个过程充满了痛苦和哀怨。女子在寒冷的霜夜,不敢拒绝寒手的请求;在微弱的灯光下,她思念着爱人的身体香气。然而,尽管付出了这么多,爱人似乎并不感激她的爱意,而是用一夜的温暖来回应她。最后,女子甚至赢得了一个晚上,以覆盖爱人的床铺作为慰藉。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比鲜明的场景设置,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与上层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对立。诗中的缝衣女反映了自己生活的艰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通过对贵夫人奢华生活的讽刺,表达了对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批判。
艺术特色:该诗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韵脚严谨,音调和谐。全诗语言简练而富有情感,能够深刻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为郎独自制衣裳”一句,既展示了女性的勤劳,又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和辛酸。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女性角色的坚韧和善良,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差异和不平等现象。
《缝衣诗》不仅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首充满情感力量的诗歌。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批评。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有其独特的价值,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