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通守承议游铁山书堂

斩新气象旧书堂,堂里幽人璧一双。
雨洗花光红绕舍,风摇竹影碧含窗。
山横云外青螺髻,树列檐前翠羽幢。
城上乌啼归棹急,笛声嘹亮月澄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陪通守承议游铁山书堂》是宋代诗人谢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描绘了与友人一起游览铁山书堂时的所见所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人生平
  • 基本信息:谢逸,字无逸,号溪堂,是宋抚州临川人,其诗歌才华得到了黄庭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 文学成就:谢逸博学工文辞,有《春秋广微》、《樵谈》、 《溪堂集》、《溪堂词》等文学作品传世,其诗歌作品也颇具影响力。
  1. 诗歌原文
  • 开篇描写:诗中开头描述了旧书堂的崭新景象,以及堂里幽静的环境和璧一双的幽人形象。
  • 细节描绘:诗中的“雨洗花光红绕舍”和“风摇竹影碧含窗”,生动地描绘了书堂内外的自然美景。
  • 环境氛围:“山横云外青螺髻,树列檐前翠羽幢”等句,通过具体的景象展现了书堂周围的自然风光和建筑特色。
  • 情感表达:“城上乌啼归棹急,笛声嘹亮月澄江”一句,表达了在书堂内度过的时光让人感到愉悦和宁静。
  1. 主题思想
  • 闲适生活:《陪通守承议游铁山书堂》反映了作者追求一种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强调了文人对于内心世界的向往。
  • 艺术风格:这首诗体现了谢逸作为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的艺术风格,以清新淡雅著称,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
  1. 创作背景
  • 游览过程:诗中提到了与“通守承议”共同游览铁山书堂的过程,这一经历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 时代背景:宋代是一个文人士大夫活跃的时代,诗人们通过游历名胜古迹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1. 名家点评
  • 黄庭坚的赞誉:谢逸的诗作得到了黄庭坚的高度赞赏,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这首诗的文学地位。
  • 其他评价:除了黄庭坚之外,还有多位学者对这首诗进行过研究与点评,这些评论为理解诗歌的内涵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1. 轶事典故
  • 历史背景:《陪通守承议游铁山书堂》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有关,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 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展示,也是宋代文化的一种反映,它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1. 赏析鉴赏
  • 语言艺术:谢逸的语言简洁而又不失韵味,通过对景抒情,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美。
  • 意象运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意象,如“花光”、“竹影”、“山”、“树”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
  • 情感传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深度。

《陪通守承议游铁山书堂》不仅展现了谢逸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学传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