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中观梅花怀月上人

梅清不受尘,月净本无垢。
微风更解事,排遣香入牖。
倏思阿明语,清与此花偶。
天资已超轶,况得善师友。
洞然胸明白,欲扫不容帚。
客来相视笑,不知语出口。
平生憎俗人,未语辄先呕。
不逢屈突生,宁食艾三斗。
乃知我辈中,如师亦稀有。
但想月中梅,作诗清如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月中观梅花怀月上人”出自元代杨维桢的《题苏武牧羊图》,这首诗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了众多读者,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自然美的独到理解。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
  • 作者简介:元朝时期的杨维桢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他的著述等身,行于世的著作包括《春秋合题着说》、《史义拾遗》、《东维子文集》等,其中以《铁崖古乐府》最为著名。
  • 创作时间:这首诗作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从元朝的历史背景来推测,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常常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因此杨维桢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1. 诗歌原文
  • 原文: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
  • 解析:这首诗以一幅画为题,描绘了苏武牧羊的情景。诗中的“未入麒麟阁”可能指的是苏武虽忠诚却未被重用,表达了一种无奈之情;而“时时望帝乡”则透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诗中还提到了“寄书元有雁”,可能是在表达与远方亲人或朋友之间的牵挂。最后两句“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则是借用了历史人物李陵的故事,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和不舍。
  1. 艺术特色
  • 主题鲜明:这首诗紧紧围绕“牧羊图”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对苏武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品质。
  • 情感深沉:诗中蕴含着诗人对国家、对友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忧虑,情感深沉且真挚。
  • 语言优美:整首诗采用了典型的七言绝句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音乐性,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1. 文学价值
  • 历史价值:通过对苏武牧羊图的描绘,诗人不仅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
  • 思想价值: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元朝文人的共同心声,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1. 后世影响
  • 评价:这首诗因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受到了后世学者和文人的高度赞誉。
  • 流传:作为经典之作,这首诗被后人多次传颂和模仿,成为了元朝诗歌艺术的代表之一。
  1. 现实意义
  • 启示:在当今社会,人们可以通过阅读和学习杨维桢的诗作,汲取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格,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提供启示。

杨维桢的《题苏武牧羊图》不仅是一首艺术价值极高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反映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不仅可以领略到元朝时期文人的风采,还可以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