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毛益乱后经太白坟

遥知风雨后,明月湿江蓠。
几处如寒食,荒流空莫思。
雨耕侵坏冢,春网得沈碑。
若起论兹世,先生何所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和毛益乱后经太白坟》是宋代诗人谢翱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感悟,还透露出其对人生、历史的独到理解。

首先从文学形式的角度来看,《奉和毛益乱后经太白坟》是五言律诗,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五言律诗要求诗人在规定字数内完成四句完整的诗句,每句五个字,且平仄有定,韵脚相合。这种严格的形式要求,使得诗歌在结构上更加紧凑,情感表达更为集中。《奉和毛益乱后经太白坟》的五言律诗格式,体现了诗人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其次从内容上讲,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风雨过后明月的感慨,以及对荒废坟墓和沉碑的哀思。诗人运用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过去历史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思考。例如,“遥知风雨后,明月湿江蓠”这两句,描绘了风雨过后的静谧美景,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历史的沧桑。而“几处如寒食,荒流空莫思”,则通过提及寒食节来引发对过往的回忆和对现状的无奈。

这首诗也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宋末元初的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常常借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谢翱的这首诗,既是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一种写照,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批判和反思。诗人通过描绘荒凉的历史遗迹和自然的美景,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深深思考。

《奉和毛益乱后经太白坟》不仅是一首艺术性高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宋代文学和历史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读者不仅能欣赏到诗人精湛的诗歌技巧,还能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