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际一蝉鸣,停樽忽自惊。
所伤非节物,未立是功名。
默默悲时事,区区徇世情。
不须争噪急,衰鬓旧霜茎。
席上闻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席上闻蝉》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表达诗人情感的作品。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这首文学作品:
作者及创作背景:《席上闻蝉》的作者是北宋的韩琦,创作于1051年。这首诗歌的创作地点位于河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中的某一个城市。韩琦作为当时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歌常常反映了他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作品风格与艺术特色:这首诗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押庚韵,体现了宋代诗歌的严谨和规范。通过对夏日蝉鸣的观察和描写,展现了韩琦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席上闻蝉》以其“闲言三两,意境汪洋”的艺术手法,触动了读者对于诗词的感受和记忆,并与熟悉的日常意象重新对话。
文学价值与社会影响: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也得到了后世的认可。从诗经、汉乐府、唐诗到宋词,韩琦从中选取了大约200首经典诗词进行比较分析,以“闲言三两,意境汪洋”的独特叙述方式,激发读者对诗词的感悟和记忆。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席上闻蝉》中,蝉作为中国诗歌中独特的意象,常被用来表达悲秋主题。它既象征着高洁的心态,又反映了文人避祸、超脱现实的心灵状态。通过这首诗,韩琦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席上闻蝉》不仅是一首反映自然美景和内心世界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宋代诗歌发展和文人心理的重要资料。通过对它的深入理解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性和深度,以及文人面对社会现实时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