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胜斑竹与红藤,绝远羸躯岂易凭。
争得化龙归锦水,老身骑去见心朋。
谢益州司理刘大著寄惠筇竹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魏野创作的《谢益州司理刘大著寄惠筇竹杖》是一首表达深厚友情的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作者简介:魏野(约967年—1019年),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五代宋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与寇准、王禹偁、梅尧臣并称“西昆四杰”,是北宋初期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魏野一生虽屡试不第,却以文会友,与苏轼、苏辙等人有深厚的交往。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质朴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作品原文:
虽胜斑竹与红藤,绝远羸躯岂易凭。
争得化龙归锦水,老身骑去见心朋。诗句解析: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竹子的优雅形态,通过比较竹子与其他植物的特质,突出了筇竹的独特之处。“虽胜”表达了虽然其他植物也有其特点,但筇竹在魏野看来更胜一筹。“绝远”则形容筇竹的形态优美,距离感强烈,使人难以接近。这两句诗不仅赞美了竹子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主题内容:诗的后两句转向了对诗人自身境遇的描写。“争得化龙归锦水”中的“争得”意味着努力追求或希望实现某种目标。“化龙”通常用来形容人的非凡转变或成就,而“锦水”则暗示了美好的生活环境或理想境界。整句诗表达了诗人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能够像传说中的龙一样,实现人生的大逆转,回到一个充满美好和和谐的环境中。“老身骑去见心朋”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这一理想的执着追求。在这里,“老身”可能是指诗人已到晚年,而“心朋”则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或知己。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感情,也表达了他对共同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谢益州司理刘大著寄惠筇竹杖》不仅是一首赞美筇竹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情感和哲理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魏野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友情和理想追求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