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邓均

题书对残烛,几日到江濆。
故里经年别,清秋此夜分。
月昏斜映雨,风细慢移云。
数雁声初过,知君不寐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邓均》是宋代文学家严粲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作于绍圣二年,当时诗人正在罗浮山中,偶然间在山中遇见一位隐居的道士,于是写下了这首寄给邓均的诗,表达了他对这位隐居道士深深的怀念和敬仰。以下是对这首诗更为详细的介绍:

  1. 作者简介:严粲,字昭禹(一作昭武),号漫塘,江西丰城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诗词歌赋,更在于书法方面的造诣,被后人誉为“一代书法大家”。他的作品多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自然之美的态度,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诗作原文:《寄邓均》原文如下:“题书对残烛,几日到江濆。故里经年别,清秋此夜分。月昏斜映雨,风细慢移云。数雁声初过,知君不寐闻。”这首诗通过对夜晚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远方朋友深深的思念之情。诗人在微弱的烛光下书写诗句,几日后终于抵达目的地,但两地相隔遥远,只能通过书信传情达意。诗中“清秋”、“残烛”等意象渲染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落寞,而“数雁”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距离的遥远。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严粲高超的艺术才华。

  3. 艺术特色:严粲的《寄邓均》在艺术上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诗歌语言简洁,情感真挚,能够直接触及读者的内心;其次,诗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既有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又有深情的抒发;最后,诗歌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4. 历史影响:严粲的《寄邓均》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影响了无数后世的文人骚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严粲的文学成就也使他成为了后世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对象。

严粲的《寄邓均》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抒情诗,它更是严粲个人情感、思想以及文化修养的真实体现。这首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