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六首 其六

传闻降北将,犹未悔狂图。
忍召豺狼入,甘先矢石驱。
圣朝何负汝,天意属亡胡。
试看山东寇,如今更有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有感六首 其六》是宋代著名诗人严羽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作者介绍
  • 严羽,字丹丘,号沧浪逋客,又号白石翁,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诗论家。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对诗歌形式的探讨和理论建设上,他提出了“以意为主”的创作原则,主张诗歌创作应注重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严羽一生致力于诗歌理论的研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学遗产。
  1. 诗歌原文及解析
  • 误喜残胡灭:表达了一种意外之喜的情感,可能是在战争胜利或某种不幸事件中的胜利而产生的喜悦情绪。这里的“残胡灭”可能指的是对敌国的彻底击败或战争中的某个转折点。
  • 那知患更长:这里的“患”可以理解为忧虑或问题,“长”则意味着问题的持续或难以解决。整句诗的意思是,虽然表面上看似解决了问题,但实际上可能隐藏着更大的隐患,需要长期的警惕和防范。
  • 黄云新战路,白骨旧沙场:描绘了战场的景象,黄云代表着战争的残酷,白骨则是战争的直接受害者。通过这两个景象,诗人表达了对战争的深深哀痛和对士兵的同情。
  • 巴蜀连年哭,江海几郡疮:这里的“哭”和“疮”都是形象化的词汇,分别代表了连续不断的悲伤和疾病的困扰。这两句诗反映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
  • 襄阳根本地,回首一悲伤:襄阳作为战略要地,这里指代着国家的中心或核心。诗人回首历史,对曾经繁华的地方感到深深的悲哀和怀念。
  • 哀痛天灾日,丝纶罪己深:在这里,“天灾日”可能指的是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而“丝纶罪己深”则表示皇帝或统治者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加以自责。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灾害的反思和对治理不善的反省。
  • 王师曾北伐,胡马尚南侵:这里的“王师”指的是朝廷的军队,“胡马”则代表北方的敌人。诗人提到曾经有过的北伐行动,但敌人依然南下侵扰,暗示了国难未已、战事频繁的现状。
  • 谋国知谁计,和亲岂圣心:讨论了国家的策略和政治决策,诗人表达了对当前政策是否适合国家未来的担忧。同时,对于和亲政策,诗人认为这并非出于真正的圣明之心,而是可能出于一时的权宜之计。
  • 愿闻修实德,听纳谏臣箴:这里提倡通过实际的行动和努力来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希望听取忠言,改正错误。
  • 闻道单于使,年来入国频:单于是指古代匈奴的最高首领,这里指代外族的使者。诗人表达了对这些使者的到来感到不安,担心其会带来更多的麻烦或威胁。
  • 圣朝思息战,异域请和亲:皇帝和朝政正在考虑是否应该结束战争,转而寻求与外部势力的和平共处。
  • 今日唐虞际,群公社稷臣:诗人在这里提到了历史上的唐尧和虞舜,作为理想的政治典范。同时,强调现在由一群大臣来承担起维护国家的责任。
  • 不妨盟墨诈,须戒覆车新:建议在对外关系中不必过分依赖欺诈,但也要注意不要重蹈覆辙,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 灾异时时见,群情恐惧中:描述了国家时常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社会不安现象,导致人们普遍感到恐慌。
  • 修攘今日急,反侧向来同:表达了当前国家面临的紧急情况以及过去相似危机的再次出现。
  • 社稷堪多难,安危系数公:强调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取决于领导者的智慧和决断。
  • 残生江海去,老作一渔翁:这里的“残生”可能指的是辞官归隐的选择。诗人通过成为渔民来表达对官场争斗的厌倦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陛下春秋盛,谦卑每责躬:诗人用“陛下春秋盛”来形容皇帝的年轻和充满活力的状态,同时指出君主应当谦逊谨慎,不断自我反省和改进。
  • 得无劳圣虑,犹未定储宫:诗人表达了对于国家未来接班人选择的担忧,认为这个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

严羽的这一首《有感六首 其六》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思考,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福祉的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