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逢郑遐之云梦

天涯十载无穷恨,老泪镫前语罢垂。
明发又为千里别,相思应尽一生期。
洞庭波浪帆开晚,云梦蒹葭鸟去迟。
世乱音书到何日,关河一望不胜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临川逢郑遐之云梦》是严羽的一首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持久。《临川逢郑遐之云梦》作为严羽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其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

这首诗作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平密切相关。严羽,字仪卿,一字丹邱,邵武(今属福建)人,生活在南宋理宗时代。作为一个终生未仕、游于江楚吴越之间的诗人,他的生活充满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这种生活经历使得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同时,他批评江西派及晚唐体,主张妙悟论诗,这些观点都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从诗歌内容上来看,《临川逢郑遐之云梦》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相逢时的情景,以及因战乱而产生的无尽遗憾和相思之情。诗中的“天涯十载无穷恨,老泪灯前语罢垂”表达了诗人长时间分离的痛苦以及对重逢的期盼。而“洞庭波浪帆开晚,云梦蒹葭鸟去迟”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心中的忧郁和不舍。这些诗句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情感深度,也反映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敏感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的结构布局也十分精妙。七言律诗的形式使得诗歌在保持音律和谐的同时,也体现了严谨的韵律美感。首联和颔联通过对景抒情,营造了一种别离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则通过抒发内心的复杂情感,加深了诗的主题表达。整首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高超的表达能力。

《临川逢郑遐之云梦》不仅是严羽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南宋特定历史背景下社会风貌和文化心态的一种反映。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提供了深入了解宋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对于研究宋代文化史的人来说,了解严羽及其代表作《临川逢郑遐之云梦》,无疑是一种宝贵的学术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