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城读史 其七

申屠蹶张一健卒,欲斩嬖幸尊朝廷。
如何董贤小竖子,迨退宰辅如优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燕城读史其七》是宋代诗人罗公升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探讨此诗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罗公升,字时翁,一字沧洲,是北宋末年的文人。他以军功被授予本县尉,但在宋亡之后,他没有随同赵孟荣等人图谋恢复中原,而是倾尽所有资金北游燕、赵一带,最终归隐于乡。
  • 时代背景:这首诗作写于宋末之际,国家动荡,社会不安。罗公升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深切忧虑以及对民众疾苦的同情。
  1. 文学手法分析
  • 意象选择:《燕城读史》中的“主父变服强公叔”与“魏武迁都违众臣”两句,运用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战国时期智谋与权术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
  • 情感表达:“战国犹有知礼士,后世还同问俗人”一句,通过对比战国时期的礼仪之士与后代的俗人,揭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及其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
  • 语言风格:整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观和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
  1. 文化意义
  • 历史反思:通过对战国到宋代的历史变迁进行回顾,诗人不仅反思了历史本身,也对现实社会中的权力斗争和文化变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 民族精神:诗中流露出的对于民族复兴的期望和对于民族精神的呼唤,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切。

罗公升的《燕城读史其七》不仅是一首反映宋代社会动荡和个人感慨的诗歌,也是一部富含哲理的历史文献。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解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对于个人生活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