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有怀 其二

稍稍暝色添,悠悠远山缩。
秋声何方起,馀韵入修竹。
兴来不知痴,桥外一筇独。
灯光小市闹,人语深院肃。
惟应无归云,背向檐下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夜有怀二首·其二》是宋代诗人李纲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细腻地描绘了秋天夜晚的景象和内心的感慨,反映了作者对国事忧虑和个人失意的深刻感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更为详细的解读: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
    坐失金汤险,
    摇摇翠盖飞。
    空闻八骏御,
    不见六龙归。
    天地干戈满,
    潇湘鸿雁稀。
    汉宫秋夜月,
    依旧照彤闱。
  • 译文
    坐在边关的险要之地,却感到自己如同翠绿色的鸟儿一样在天空中摇曳不定。只能听到远处传来的帝王出行时八匹骏马的声音,却看不到帝王归来的身影。国家四分五裂,战火连绵不断,而南方的鸿雁也因战事稀少而显得稀疏。即便是在宫廷的秋夜,皎洁的月光依旧照耀着宫门,但这一切美好的景象都与自己无关。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间:《秋夜有怀二首·其二》作于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当时南宋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对北方金人的侵扰,李纲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深感国家的危难和自己的责任。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国事的担忧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 创作动机:李纲在诗中提到“坐失金汤险”和“天地干戈满”,反映了他对国家分裂、战争频发以及民生凋敝的忧虑。同时,“汉宫秋夜月,依旧照彤闱”一句,更是寄托了他对于国家未来的希望和期待,尽管现实残酷,他依然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李纲在这首诗中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结合,展现了一种深沉的艺术境界。如“天地干戈满”和“潇湘鸿雁稀”两句,通过描绘战争与和平的对比,凸显了诗人内心的悲凉。
  • 意象生动:诗中的“翠盖飞”、“八骏御”等意象生动而富有动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体会。
  1. 思想内涵
  • 忠君爱国:李纲一生忠诚于朝廷,反对投降派苟且偷安的政策。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国家危机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高度关注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
  • 忧患意识:李纲在诗中流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对国家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自身的无力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种忧患意识不仅体现在对现实的批判上,更体现在对未来的期望中。

《秋夜有怀二首·其二》不仅是一首描写秋天夜景的抒情诗,更是一部充满历史感和政治色彩的诗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李纲的文学成就和其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