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庭散朝日,棘户启秋风。
鹄鹭纷来下,旌旗俨未攻。
驰词看倚马,馀力送征鸿。
逸足谁先到,孤标想暗空。
晶荧双镜并,高下片言公。
老病方耽睡,飞沉一梦中。
试院唱酬十一首 观试进士呈试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观试进士呈试官》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作者在考试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的看法以及对考生的关心。
诗的开头两句“昔年曾向洛阳陌,今日逢君出渭桥”,描绘了作者曾经在洛阳与试官相遇的情景。这里的“洛阳”和“渭桥”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城市和地理标志,通过这两个地点的对比,突出了时间的变迁和空间的转换。这种时空的交错使得诗歌更具有了历史感和现实感。
第三句“今朝又见应时物,尽作文章取士科”,进一步强调了科举制度对于当时社会的重要性。在这里,“应时物”指的是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也就是应试者;“文章取士科”则是指科举考试。这两句话合在一起,揭示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评和反思。他认为,尽管科举制度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过于注重文章成绩而忽视了实际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偏颇的做法。
第四句“如何不遣相如赋,为解临分愧季长”,则是作者对自己未能通过科举考试的感慨。这里,“相如”指的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他以辞赋闻名于世;“季长”则是指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郑玄。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的遗憾和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应试风气的不满和担忧。
《观试进士呈试官》这首诗通过对过去和现在两个场景的对比,以及对应试者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于科举制度的思考和批判。同时,通过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展现了作者对于友情和才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