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望十六终夜如昼

秋气久已到,月明如可期。
云生未望夜,天借极圆时。
冷澈登临倦,衰慵起舞迟。
兔闲长捣药,桂老尚生枝。
运转何年住,清明与物宜。
油然任消长,斤斧定何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秋月望十六终夜如昼》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苏辙,字子由,北宋时期眉山人,与兄长苏轼一同考取进士,并有文集传世。《中秋月望十六终夜如昼》作为苏辙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摹。以下将具体介绍该诗:

  1. 作品概述:《中秋月望十六终夜如昼》描绘了中秋节夜晚的景象,通过丰富的情感抒发,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悟以及人生的哲思。全诗以中秋之夜为背景,通过对月亮、云彩、动物等自然元素的描绘,构建出一个宁静而深远的画面。

  2. 艺术特点:《中秋月望十六终夜如昼》在结构上采用了传统的五言排律形式,这种结构既遵循了古典诗歌的节奏感,又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美。语言上,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句不仅具有形象性,还富含哲理,提升了诗歌的内涵。

  3. 主题思想:此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境遇的一种反思。诗人通过描绘中秋节特有的月亮和夜晚的氛围,表达了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中秋月望十六终夜如昼》不仅是苏辙文学作品中的佳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