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丘寺

高僧危阁侵云际,尽日披襟濯好风。
极目长川人不见,万株烟树接遥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武丘寺路》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相关内容:

  1. 作品背景
  • 作者介绍: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是唐代文坛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晚年又称香山居士,其文学成就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 创作时期: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据《武丘寺路·去年重开寺路桃李莲荷约种数千株》一诗可知,此诗可能是在武丘寺重开时所作,用以描绘当时社会繁荣与环境变化的景象。
  1. 诗句解析
  • “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这句诗描述了武丘寺路开山后,水陆交通变得频繁,伴随着金银装饰的马儿和色彩斑斓的花船,载满了美丽的景象与人们的喜悦。
  • “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湖堤上的景色,芰荷(即荷花)生长得到处都是,而新种的桃树与李树则生机勃勃,展现了一幅充满生命力和繁华景象的画面。
  • “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美景的喜爱,希望这里能够长久保持这样宜人的春天气息,成为人们喜爱的居住之地。
  1. 作品主题
  • 社会繁荣:《武丘寺路》通过对武丘寺道路开通后社会活动增加、人们生活富裕的描写,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景象。
  • 自然与人文景观: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变化,如芰荷、桃李的生长,还表现了人工建设带来的变化,如道路的建设促进了周边环境的改善和美化。

《武丘寺路》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一首表达作者对社会现状及自然环境变化感慨的作品。白居易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