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三十八首 其七

九年冷坐已败阙,只履西归更脱空。
后代儿孙空妄想,鸥鸪啼不为春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古三十八首 其七》是宋代僧人释从瑾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反思和对后世的期望。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1. 作者简介
  • 释从瑾:号雪庵,俗姓郑,生于永嘉(今浙江温州),为南岳下十七世、心闻昙贲禅师法嗣。他的生活和创作都深受佛学影响,其作品常常蕴含深刻的宗教哲理。
  • 生活背景:宁宗庆元六年,释从瑾逝世,享年八十四岁。他的一生经历了清修生活的考验,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1. 诗作原文及翻译
  • 原文:“九年冷坐已败阙,只履西归更脱空。后代儿孙空妄想,鸥鸪啼不为春风。”
  • 译文解析:诗人描述了自己长时间的修行生活,可能遭遇了挫折或感到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败阙”一词暗示了某种失败或失落,而“更脱空”则表明了一种超越尘世的超然境界。诗人对于后世的子孙们抱有期望,但并不期待他们的幻想能带来真正的改变,而是希望他们能像鸥鸪一样,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保持纯真。
  • 文化内涵: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修行历程的反思,也是对后世的一种期许,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真谛的追求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1. 诗作赏析
  • 主题探讨:通过对个人修行经历的描述,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思想。他认为修行并非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成功,而是为了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净化和升华。
  • 情感表达:诗中的孤独与寂寥,以及对未来的淡然看待,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强的感染力。
  • 哲学思考:诗中对“败阙”和“脱空”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佛教哲学的理解,也反映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思考。
  1. 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释从瑾的代表作品,《颂古三十八首 其七》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倾向,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宗教影响:诗中的禅意和佛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信徒,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 文化传承:这首诗通过文字的形式被传承下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颂古三十八首 其七》不仅是释从瑾个人的修行感悟,更是宋代佛教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