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日正中天,去却修罗掌,颂古三十八首其十七是宋代诗人释大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吸引着读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 诗作原文:“赫日正中天,去却修罗掌。 颂古十七首,捧来前面请安名,黄檗高高唤一声。剖出从前真面目,从兹佐得国风清。”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通过对太阳、修罗等意象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理解。同时,通过比喻和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真理的探求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诗歌鉴赏: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赫日正中天,去却修罗掌”以太阳和修罗为喻,描绘了天地间光明与黑暗、秩序与混乱的对比。太阳象征着光明和温暖,修罗则代表着破坏和混乱。在这里,太阳的光芒驱散了修罗的阴影,象征着正义战胜邪恶,和谐取代冲突。这种描写不仅富有画面感,也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接下来,“颂古十七首,捧来前面请安名,黄檗高高唤一声”继续展开对诗歌主题的探讨。这里的“黄檗”指的是禅宗中的“黄檗派”,而“请安名”可能是指对某种传统或规范的致敬。通过这种描述方式,诗人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同时也暗示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需坚守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最后两句“剖出从前真面目,从兹佐得国风清”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这里提到的“剖出从前真面目”可以理解为通过反思和内省,揭示了事物的真实本质,从而为社会带来清明和进步。“国风清”则暗示了这种清明和进步有助于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
-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对于理解其文化内涵至关重要。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佛教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释大观作为禅宗僧人,对佛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实践。因此,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关于佛教教义、修行方法以及社会道德的诗篇。其中《颂古十七首》就是其中之一。这些诗篇不仅是他个人修行心得的记录,也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通过这些诗篇,读者可以了解到南宋时期的宗教思想、哲学观念以及社会风貌。
- 文学价值:这首《颂古十七首》不仅在艺术表现上有独到之处,更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它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将佛教哲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相结合,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 现代影响:尽管《颂古十七首》创作于南宋时期,但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至今仍被广泛传承和研究。它不仅被视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范围内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此外,许多学者还从不同角度解读这首诗,探讨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使得这首古老的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依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颂古十七首》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诗歌,更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哲学思想,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启示和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