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大慧举灵云悟桃花颂

灵云一见两眉横,引得渔翁良计生。
白浪起时抛一钓,任教鱼鳖竞头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大慧举灵云悟桃花颂》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问答形式,借“灵云”和“桃花颂”来表达作者对佛理的认识和对禅宗的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介绍:

  1. 诗歌原文
问:“如何为佛?”  
答:“灵云。”  
灵云何灵?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问:“如何为菩萨?”  
答:“桃华。”  
桃华何华?  
如人看花,花开花落。  
  1. 诗歌赏析
  • 第一部分“灵云何灵”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了“灵云”这个意象,而回答则是通过比喻人的主观感受来说明“灵云”的本质——如同人喝水,冷暖自知。这里表达了一种主观与客观、个人体验与外界事物之间的联系。
  • 第二部分“桃华何华”则转向了另一个主题——“桃华”,即佛祖所化身的菩提树的花。在这里,诗人通过对“花开花落”这一自然现象的描述,隐喻了修行过程中的变化无常和生命流转的哲理。他暗示,修行者应像看待花一样对待世间的一切变化,既不执着也不逃避。
  1. 文学背景
  • 黄庭坚生活在宋代,这是一个佛教盛行的时代。他对佛教有着深厚的兴趣,经常探讨佛教哲学,并通过诗词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 这首诗反映了黄庭坚在禅宗方面的造诣。他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还深入研究佛教经典,尤其是禅宗思想。这首诗中的“灵云”和“桃华”都是禅宗常用的象征物,分别代表了佛性和菩提心。黄庭坚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禅宗的理解,以及他对佛教教义的个人体会。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富有诗意。黄庭坚擅长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思和禅意。
  • 这首诗也体现了黄庭坚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将平凡事物赋予深刻的宗教意味。

《答大慧举灵云悟桃花颂》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修行感悟的诗作,也是黄庭坚在禅宗领域的代表作之一。它展示了黄庭坚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对佛法的虔诚信仰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