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三十六祖颂 其十八

伽耶舍多人再来,常持圆鉴离尘埃。
风铃非响我心应,一返常光更不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赞三十六祖颂其十八》是一首描绘佛教教义的古代诗歌,由宋代的释印肃所作。此诗以佛教哲学为基础,展现了对佛陀及其教导的赞美和尊崇。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人介绍
  • 释印肃,宋人,以其在佛教领域的深厚学识和崇高地位,被后世尊称为“释印肃”。他对于佛教教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因此创作了大量宣扬佛教理念的诗文。
  1. 诗作原文
  • 伽耶舍多人再来,常持圆鉴离尘埃。风铃非响我心应,一返常光更不回。菩提达磨大医王,全持正法度南方。粉骨碎身应未报,至今不离此心光。
  • 这些诗句表达了释印肃对于佛学核心思想的理解。其中,“伽耶舍多人再来”意味着佛陀再次降临人间,而“常持圆鉴离尘埃”则反映了佛教追求内心净化、超脱世俗的理念。
  1. 诗作鉴赏
  • 此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与佛教典故的结合,展示了释印肃对佛教教义的深刻领悟。诗中的“菩提达磨大医王”、“粉骨碎身应未报,至今不离此心光”等句,不仅表达了对佛陀智慧和慈悲的敬仰,也体现了佛教对于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的看法。
  1. 文化背景
  • 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佛教在这一时代的传播和发展达到了顶峰。释印肃作为当时佛教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佛教文化特色,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赞三十六祖颂其十八》不仅是一首表达佛教教义的诗歌,更是宋代佛教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宗教思想和文化背景,同时也能体会到释印肃作为一位高僧的智慧与才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