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石头和尚草庵歌 其十

世人爱处我不爱,乐是苦因宜早退。
六道四生何日休,唯大丈夫能气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石头和尚草庵歌 其十》是宋代释印肃的作品,表达了对佛教教义和生活哲学的理解和体悟。以下是对这首诗及作者的介绍:

  1. 作者背景:释印肃,号普庵,是宋徽宗时期的高僧,生于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俗姓余。释印肃六岁出家,二十七岁受戒,在宜春城北开元寺学习佛法多年。他游历湖湘,拜访大沩牧庵忠公,并在23岁时回到寿隆,主理慈化寺。他的一生都在探索佛法和修行中度过,留下了许多关于禅宗思想的记载。
  2. 诗歌内容:《颂石头和尚草庵歌 其十》全诗共八段,每段都是三三七七的句子式格局,这种形式与当时流行的民歌相似。这首诗主要表达了释印肃对于佛教教义的理解,如“世人爱处我不爱,乐是苦因宜早退”表达了他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猿诗词”则可能是他个人风格的体现。整首诗歌体现了释印肃对佛法的深刻领悟和实践智慧。
  3. 作品意义:《草庵歌》不仅是一篇宗教文献,也是了解宋代禅宗思想的重要资料。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人的思想状态,同时也展示了释印肃作为一位高僧的生活哲学和政治理念。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宋代文学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宗教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颂石头和尚草庵歌 其十》不仅是一部宗教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宋代禅宗思想和文人生活的重要资料。通过深入了解这首作品及其作者的背景,可以更好地领会宋代文学的魅力以及禅宗文化的独特之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