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石头和尚草庵歌 其十四

上乘菩萨信无疑,为法忘躯世所希。
粉骨碎身应未报,声闻小果卒难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石头和尚草庵歌 其十四》是一首著名的宋代诗歌,由释印肃所作。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和修行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具体分析如下:

  1. 作者背景
  • 释印肃: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释印肃在六岁时开始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他游历湖湘,谒见大沩牧庵忠公,并得到省悟。释印肃在三十岁时开始主持慈化寺,并在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正式营建梵宇。他去世后,享年五十五岁。释印肃还辑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这些背景资料为理解这首诗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 诗歌内容
  • 诗的开头:“世人爱处我不爱,乐是苦因宜早退。”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认为真正值得追求的是内在的快乐而不是外在的物质享受。这种态度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超脱。
  • 诗的中间部分:“六道四生何日休,唯大丈夫能气概。”这里的“六道四生”指的是佛教中所说的六道轮回和四种生命形态,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解脱欲望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只有具备大气魄和勇气的人才能真正超越这些烦恼。
  • 诗的结尾:“惟愿一切众生皆得自在,无苦无恼无挂碍。”这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也是诗人的理想寄托。他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达到内心的自由和解脱,没有烦恼、痛苦和束缚。

这首诗不仅是对人生哲学的探讨,也是对修行者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映。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释印肃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生痛苦的超脱。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它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保持一颗平和的心,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释印肃如何在短短的几句诗中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修行体验。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他对佛法的深入理解,也展示了他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和情感表达。这首诗不仅是对释印肃个人修行历程的记录,也是对整个佛教文化的一种体现,它启发读者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到真正的平静和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