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十玄谈 其七 玄机

撒手那边千圣外,见知不与凡同会。
高峰绝顶棹孤舟,海里炉焚烟自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十玄谈·玄机》是宋代诗人释印肃的作品之一。此诗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深奥教义的理解和阐述,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哲学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内容概述
  • 首句“迢迢空劫勿能收”表达了对无尽时空的感慨,指出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与不可捉摸。
  • “非相非名触处周”则探讨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强调了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而非实体的相或名称所能定义。
  • 第三句“罔象无心珠自现”描绘了一个心无挂碍的境界,比喻内心的纯净和自在。
  • 末句“何劳汩没外驰求”表达了追求精神升华的愿望,主张在内心世界中寻求智慧而不是外在的奔波。
  1. 主题思想
  • 通过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探讨,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思想。
  • 强调了个人修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内心的修养和领悟,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和智慧。
  1. 艺术手法
  • 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如将月夜比喻为心灵的宁静,将修行比喻为火中牛的挣扎。
  • 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的修辞技巧,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力。
  1. 文化背景
  • 宋朝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佛教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 释印肃作为一位禅宗僧人,其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与宗教界之间的互动以及对佛教哲学的深入探讨。
  1. 读者影响
  • 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关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宋代文学和佛教哲学的重要文献。
  • 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颂十玄谈·玄机》成为传世之作,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传颂。

《颂十玄谈·玄机》不仅是一首表达深邃哲学思考的诗歌,也是宋代文学与佛教哲学交融的典范。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