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诗 其六

天花环绕瑞云随,整救湮沦万类时。
贵贱若能勤行愿,死生常得睹容仪。
狻猊番掷琼台角,鹦鹉回翔宝树枝。
永劫只将权实化,有情皆使入无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观音诗其六”是一首富有佛教色彩的文学作品。它由唐朝释契适所作,表达了一种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和深深的宗教情感。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释契适,字无垢,是唐朝一位著名的高僧。他生活在唐朝晚期,与当时许多文人墨客有着密切的交流,因此他的诗歌中融入了许多文化元素和哲学思考。
  2. 文学价值
  • 艺术手法:“观音诗 其六”运用了象征和寓言等艺术手法,通过描绘神龙变化无穷和瑶树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至善至美的追求和向往。
  • 主题内涵:该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信仰,还体现了他对世间万物、生灵的深深同情与关爱。
  1. 文化背景
  • 佛教教义: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强调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在这首诗中,通过观音菩萨的形象,传达了这种精神。观音菩萨以其大慈大悲著称,她的出现往往预示着灾难的结束和苦难的解脱。
  • 社会影响:在唐代,佛教非常普及,人们普遍信奉佛教,而释迦牟尼佛的教诲被广泛传播和实践。因此,释契适创作的这首诗也受到了那个时代文化氛围的影响。

“观音诗 其六”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宗教含义的文学作品,也是一幅展示佛教美学和文化内涵的艺术画卷。通过对它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佛教文化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