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垂化无生死,示现阎浮有去来。
刹刹尘尘成正觉,黄金宝殿玉楼台。
偈颂三十八首 其十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三十八首其十四》是宋代至人垂化无生死的一首偈颂,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表达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者的内心世界。
诗中描述了修行者在深山中迷失方向的情景,这种迷茫和困惑反映了佛教修行者面对生死轮回时内心的挣扎和不安。这种描绘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也使得读者能够产生共鸣,理解修行者的内心状态。
诗中的“刹刹尘尘成正觉”一句,强调了修行者在经历世间的种种纷扰后最终达到觉悟的境界。这不仅是修行者的修行过程,也是人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在经历种种磨难后获得智慧和解脱。这一表述深刻揭示了佛教追求的终极目标——解脱痛苦,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诗中的“黄金宝殿玉楼台”等描述,不仅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还体现了佛教对极乐世界的向往和憧憬。这种向往超越了现实生活的束缚,指向一个更加美好、宁静的世界,这是所有修行者的共同追求。
从诗歌的结构来看,“解却禅和布袋头,虚空豁达逞风流”,这里的“解却禅和布袋头”可以理解为修行者摆脱了世俗的束缚和烦恼,而“虚空豁达逞风流”则表达了修行者内心的自由和洒脱。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展示了修行者的内心世界,也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
从诗歌的语言风格来看,“一句了然超百亿,莫待当来问弥勒”这样的表述,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富有哲理。它暗示了修行者通过修行已经达到了超越一切的境界,无需等待未来的弥勒佛来解答疑惑。这种表述不仅体现了诗歌的深邃内涵,也激励着读者不断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偈颂三十八首其十四》通过描绘修行者在深山中的迷失与觉悟,展现了佛教对于生死轮回的超越以及对极乐世界的向往。这首诗歌不仅具有深厚的宗教内涵,也表达了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智慧和修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