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三十八首 其十七

寿皇顶𩕳老冤魔,痛念先师旧草窠。
聊借蒲团供打坐,大家拍手唱山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三十八首 其十七》是宋代诗人释如净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1. 作者简介
  • 释如净:字长翁,俗姓俞,明州苇江人,是宋代一位知名的禅师。他生活在一个充满佛教文化氛围的时代,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有着广泛的交流和影响。
  1. 诗歌原文
  • 寿皇顶𩕳老冤魔,痛念先师旧草窠。
  • 聊借蒲团供打坐,大家拍手唱山歌。
  1. 主题解读
  • 悲悯与怀念:通过“痛念先师旧草窠”表达了对已故师父的深切怀念。在佛教禅宗中,师傅常常被视为修行路上的重要导师。
  • 宗教仪式与生活态度:诗中的“聊借蒲团供打坐”反映了当时僧侣的一种生活方式,即借助宗教修行来寻求心灵的平静与解脱。
  1. 艺术手法
  • 语言风格:《偈颂三十八首 其十七》的语言简洁明了,用词朴实无华,却能深刻表达情感和思想。
  • 象征与比喻: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如将和尚打坐的场景比作一场盛大的山歌表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哲学意蕴
  • 禅宗思想:诗作体现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即通过直观体验和顿悟来超越世俗烦恼。
  • 生命意义:通过对修行生活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追求精神升华的生命哲学。
  1. 社会影响
  • 佛教传播:作为佛教文献,此诗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宗教实践,也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广泛影响和深入人心的程度。
  • 文化传承:通过这种文学形式,佛教的教义和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偈颂三十八首 其十七》不仅是一首表达佛教禅宗思想和生活态度的诗歌,它还反映了宋代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厚的哲学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了研究宋代佛教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