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便见,天回地转。
宗通说通,风虎云龙。
只如百丈被马祖一喝,因甚三日耳聋。
闽蜀同风。
偈颂七十六首 其三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七十六首 其三十”是宋代释师观所作,内容涉及佛教的教义与修行,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深度。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这首偈颂及其背景:
作者介绍:释师观(一十一四三~一二一七),号月林,是宋代著名的佛教僧侣。师观出身于福州侯官,十四岁入雪峰山出家,后成为一代高僧。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其在佛教界的活动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学形式:“偈颂”是佛门中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类似于古代的律诗。它通常由若干短句组成,每句从三个到七个字不等,并以四句为一个单元,称为“一偈”。这种形式使得诗歌简洁而富有韵律感,便于记忆和传诵。
内容解析:释师观的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表达了佛教的深刻教义。诗中“开池不待月,池成月自来”描绘了月亮的神奇力量,暗示自然现象与佛法的紧密联系;“寒山逢拾得,拊掌笑咍咍”则用简单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无间和相互理解。
宗教意义:“偈颂”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佛教教义的传播工具。通过对这些偈颂的学习和解读,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佛教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教教义。
《偈颂七十六首 其三十》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作,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展示了释师观深邃的佛教智慧,也为研究宋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读者而言,这首诗无疑是一扇窥探古老东方智慧之窗。